孕育生命的过程,究竟有多辛苦,只有妈妈本人才有最深刻的感受,孕期的脐带相连,到产后的哺乳,都一再加深妈妈与宝宝间无法切割的亲密。因此,分离时的焦虑,就并不会只是‘单方面’的产生。
一般人所说的‘分离焦虑’,和临床上的定义并不一样。若要确诊为分离焦虑症患者,需要个体对于主要依附者的分离,产生与个体当前发展阶段不符的不适应反应,如:过度痛苦、想像遭遇不测或死亡,使个体出现无法出门、不愿独处、反复做离别相关噩梦或身体症状(头痛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)等情况,且此情况于儿童或青少年身上持续1个月以上、成人持续6个月以上,才能被确诊为分离焦虑症。妈妈和宝宝分开时,产生紧张、担忧等情绪,是相当普遍的情绪反应,而不需过度担心或对号入座,若有符合上述几项内容,也可就诊心理医生做更详细的评估及判断。
妈妈也会有分离焦虑?
分离在我们的日常中随处可见,从早上出门上班和老公道别,到下班回家时和同事说再见,都是一种分离的情境。如此稀松平常的事情,放到妈妈和宝宝身上,却变成了难分难舍的牵挂;碍于妈妈们时有耳闻,由于照顾者的疏忽,导致婴儿摔下床、翻身闷死、甚至是保姆虐待孩子等社会新闻,因此每当孩子不在妈妈视线范围内时,妈妈的内心小剧场就不时上演那些可怕的想像,就怕一个闪失,让自己变成新闻的主角。其实,一件事之所以能成为新闻,就是因为此事件非常态,妈妈若过度将那些负面新闻悬宕在心上,将更容易感到焦虑情绪。
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,本质上是出自于关心和爱,这表示这个情绪的出现,并不是件坏事,但倘若妈妈因此影响到自己多数的日常生活,即代表这份爱和关心可能出现变化,妈妈需要花些心力去调整。
焦虑来自于灾难化想像
很多妈妈习惯先对某些事情,做好心理准备,以最坏的打算,释怀不好的结果,但其实那也就意味着,妈妈已经预先将事情灾难化,妈妈需要的做并不是有预期心理,而是平日练习正向思考,相信别人会跟自己一样疼爱、照顾宝宝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远离那些会让自己有负面想像的资讯,同时理解分离是很日常的事情,分离并不代表会失去宝宝,反而是给予两个人成长、尊重的机会,也让妈妈和宝宝的关系会更加紧密。当妈妈遇到困难时,也不要害怕向外求助,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,才有余力给孩子最好的照顾,若妈妈不再受焦虑所苦,也就可以避免在无意间将焦虑带给宝宝,连带整个家庭氛围也会轻松和谐。
排解焦虑这样做
当妈妈开始出现焦虑的情绪时,可以先自我觉察心绪的起伏和身体的感受,稍微停留一下观察自己焦虑的来源,有时候可能并非来自于和宝宝分离,而是其他生活琐碎之事。针对妈妈无法缓解的焦虑,下面给出一些实用的方法,让妈妈可以加以运用,减少焦虑缠身的机会。
身体上
平日养成运动的好习惯,除了让身体健康外,更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脑内啡,让紧绷的心情得到缓解。另外,冥想也可以帮助妈妈沉淀自己,而腹式呼吸也是运用同样的道理,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呼吸上。通过这些方法,让身体的反应慢下来,同时整顿自己的心情。
另外,妈妈也可以练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,拉长和宝宝分开的时间,例如:做家事时,可以先离开宝宝5分钟,再慢慢地变成离开10分钟,让焦虑的情绪随着时间下降影响程度。
心理上
妈妈孕育宝宝的生命历程,是很珍贵且特别的经验,这让妈妈深刻的感受到,有一个生命是如此的需要自己,因此才会在剥除这份联系时,更加不舍。这种‘被需要’的感觉,正是妈妈除了和宝宝在人身分离之际,也要同时一起分离的感受。建议妈妈可以试着回想尚未怀孕前的自己,多与先生相处或三五好友聚会,学习信任自己、宝宝和其他照顾者。和宝宝有一个距离,妈妈才能看清楚宝宝逐渐成长的完整样貌,当你开始信任孩子可以独当一面,于此同时,你也不会在与他分离时,感到焦虑了。